Shoucheng Zhang
J. G. JACKSON AND C. J. WOOD PROFESSOR OF PHYSICS AND PROFESSOR, BY COURTESY, OF APPLIED PHYSICS
张首晟去世享年55岁 家人称其一直和抑郁症作斗争【环球网快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官方微博6日消息,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去世,享年55岁。
另据《文汇报》6日消息,根据他的家人和物理系的电子邮件得知,他一直在和抑郁症作斗争。斯坦福校方周一就请了公关专家来处理此事了。当地警方认为是自杀,已经结案。“
张首晟
Shou-Cheng Zhang是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一直在拓扑绝缘体、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高温超导等领域做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于2006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评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他还被杨振宁认为是下一个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获物理界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等。


除了科学家身份以外,张首晟也是一名投资人,他于2013年创立了丹华投资,专注于投资最具颠覆性的创新科技和商业模式,并搭建起斯坦福、硅谷和中国的桥梁。
他也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位35岁科技创新者”榜单的评委。
张首晟系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201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
主要研究贡献2007年,张首晟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2013年3月,因在拓扑绝缘体方面的研究,张首晟获得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前沿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他与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一起登台领奖。基于他对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开创性研究,张首晟已包揽物理界所有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和富兰克林奖章。曾发现“天使粒子”2017年7月21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裔科学家王康隆、斯坦福大学华裔科学家张首晟、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寇煦丰等团队合作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大发现:在整个物理学界历经80年的探索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张首晟及其团队将其命名为“天使粒子”。
“天使粒子”即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证据。这一重大发现解决了困扰量子物理学80年的难题,对量子计算也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继“上帝”粒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后量子物理的又一里程碑发现。天使粒子”,即马约拉纳费米子,是物理学家马约拉纳在1937年提出的:从数学上看,有一种费米子和它的反粒子完全等价——它就是自己的反粒子。1937年,埃托雷·马约拉纳发表论文假想这种粒子存在,因此而命名。与之相异,狄拉克费米子,指的是反粒子与自身不同的费米子。
物理学中有一份表单,囊括了那些人类梦寐以求的神秘粒子,其中就有希格斯波色字,也就是最近在欧洲粒子加速器中被发现的“上帝粒子”,表单中还有引力子、磁单极、暗物质和Majorana费米子,相较其他粒子而言,Majorana费米子或许更加神秘。2010到2015年期间,张首晟与其团队连续发表三篇论文,精准预言了在哪里能够找到Majorana费米子,继而指出哪些实验信号能够作为铁证如山的证据。张首晟团队提出的搜寻手性Majorana费米子的实验信号:随外磁场调节而出现的半量子电导平台。张首晟团队提出的搜寻手性Majorana费米子的实验信号:随外磁场调节而出现的半量子电导平台。UCLA和UCIrvine实验团队在与张首晟理论团队合作下所测量到的与理论预测符合的半量子电导平台,这为手性Majorana费米子的发现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实验证据。找到天使粒子有什么现实意义?找到天使粒子有什么现实意义?张首晟曾说过,从基本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往往需要多年时间,但天使粒子的发现意味着量子计算已成为可能。张首晟曾告诉新浪科技,团队正在验证使用“天使粒子”做量子计算的设想,正在做拓扑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国际上目前最前沿的研究是量子计算纠错,希望利用拓扑量子计算原理后,每一个量子比特都不会犯错,能够独自运行。如果实现的话,量子计算将带来革命性突破,未来也将致力于与中国科研机构合作改变量子计算的拓展局限性。目前已在斯坦福大学成立了拓扑量子物理中心,未来希望能在国内合作建立实验中心,让科学理论设想能够得到先进仪器的验证。”张首晟说。因此,量子计算机能够进行高度并行的计算,远比经典计算机有效。以算术问题为例,如果给出一个很大的数字,问这个数字能否拆成两个数字的乘积,那么经典计算机只能用穷举法逐一尝试整除计算,而量子计算机可以在一瞬间同时完成所有可能项的测算。2009年,张首晟入选“千人计划”,并被清华大学特聘为教授,在杨振宁先生创办的高等研究院工作。曾经,张首晟将大统一理论当做自己的学术目标,这个目标,爱因斯坦曾为之奋斗一生,这也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研究领域。后来,在杨振宁的建议和指导下,张首晟开始从事凝聚态领域研究。随后,他在高温超导、量子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强关联电子系统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大量国际一流的原始创新成果。
身兼多职:风险投资人2013年,张首晟与他斯坦福的学生谷安佳博士联合创立丹华资本,意在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专注于投资美国最具颠覆性的创新科技及商业模式,连接美国的创新与中国市场。“丹”既代表斯坦福(又译为史丹福),又有“赤子丹心”之意,“华”取自中华。张首晟离世后,从他家人发表声明称,在与抑郁顽强对抗后,张首晟在12月1日意外离世。在此悲伤难抑之际,他们对给予支持和慰问的人们表示感激。不过,他们希望公众在家人面临如此沉痛的时刻,尊重张首晟家人的隐私。(赵河雨)一线|知名华裔科学家张首晟去世:终年55岁 系杨振宁弟子腾讯新闻《一线》 作者 何西 李思谊
12月6日,腾讯《一线》从多位信源处确认,知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弟子”张首晟,于12月1日去世,终年仅55岁。张首晟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7年,张首晟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在学术领域之外,张首晟还在2013年创立了丹华资本,专注于投资美国最具颠覆性和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和商业创新。丹华资本介绍称,其关注的投资领域涵盖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大数据、区块链、企业级应用等具有颠覆性的新兴技术。投资阶段主要为早期以及成长期。
附:张首晟教授简历: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78年,在没有读过高中的情况下,15岁的张首晟直接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个人经历:
1978年,在没有读过高中的情况下,15岁的张首晟直接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1979年(大二),作为交流学生被送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深造。
1983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1987年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学位。
1987年,进入加州大学的SantaBarbara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1987-1989年任美国Santa Barbara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89-1993年任IBM阿尔玛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1989年底,结束博士后研究,与妻子余晓帆一起到了SanJose的IBM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1993年,被评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年受聘于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要研究领域凝聚态物理,其中重点是拓扑绝缘体,在高温超导、量子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强关联电子系统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大量国际一流的原始创新成果。因其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和拓扑绝缘体的开创性研究。
1995年,年仅32岁的张首晟被聘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成为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2010年获欧洲物理奖 (Europhysics Prize)。
2012年获美国物理学会Oliver Buckley奖。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 (Dirac Medal and Prize)。
2013年获物理前沿奖(Physics Frontier Prize),与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一起登台领奖。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4年,荣获富兰克林奖 (Benjamin Franklin Medal)。该奖历届得主有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居里夫人(MadameCurie)、霍金(StephenHawking)、杨振宁,与116位诺奖得主,还有发明大师爱迪生(ThomasEdison,电灯发明者)、特斯拉(NikolaTesla,交流电网发明者)、贝尔(Alexander Bell,电话发明者) 与莱特(OrvilleWright,飞机发明者)。
201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亲属确认,美华裔科学家、丹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首晟因抑郁症去世北京时间今日(12月6日)上午,有媒体报道称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丹华资本创始合伙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张首晟于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日去世,终年55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后向斯坦福大学方面求证,负责处理张首晟家人事宜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确认了张首晟教授过世的消息。

张首晟(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家属声明:希望公众尊重我们的隐私
该负责人在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邮件中还附上了张首晟亲属的官方声明,以下是声明全文:
我们悲伤地告知您,我们挚爱的张首晟在与抑郁症抗争之后,于(加州当地时间)12月1日星期六去世。
虽然很多人知道张首晟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思考者,但他同时也曾作为一名丈夫和父亲被我们深爱着。张首晟生前很珍惜他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比他的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他也会为我们挤出一切可能的时间。在我们全家一起度假的时候,他喜欢带我们去看地球上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我们分享我们所到之处的古老历史故事,并鼓励我们去不断地思考。张首晟渴望通过科学研究见证世界,他把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好奇心带给了全世界。他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这首诗也表达了他对无限探索和发现美好人生的追求: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李叔同 译)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William Blake, 1757 - 1827)在我们面临这一灾难性的消息时,我们对我们得到的支持和慰问深表感谢。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公众尊重我们的隐私。
深深的遗憾。
芭芭拉、斯蒂芬妮,布莱恩和露丝敬上

(注:每经记者邮件收到的张首晟教授家人声明)
生前曾获无数学术成就
资料显示,张首晟教授生前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斯坦福大学J.G. Jackson和C.J. Wood讲座教授。主要贡献包括对拓扑绝缘体、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高温超导等领域的研究。张首晟领导的研究团队于2006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评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张首晟祖籍江苏高邮,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
1980年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留学,1983年获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brook)深造,1987年获博士学位。
1987年张首晟博士毕业时与杨振宁的合影毕业后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前往IBM担任高级研究人员。1993年起任教于斯坦福大学。1999年被聘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2004年出任IBM-斯坦福自旋电子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首晟生前曾获得无数荣誉:
1992年获全球华人物理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1993年获IBM研究部杰出创新奖;
由于他在拓扑绝缘体等领域上的杰出贡献,他先后获得过古根海姆基金奖(2007年)、洪堡研究奖(2009年)、欧洲物理奖(2010年)、古登堡研究奖(2010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1年)、奥利弗·巴克利凝聚态物理奖(2012年)、狄拉克奖章(2012年)基础物理学奖“物理学前沿奖”(2013)等奖项;
他还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06年)、2009年入选中国国家“千人计划”、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011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
2014年,他还获选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被视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有力竞争人选。
每经记者 蔡鼎 每经编辑 王晓波
2018-12-06 13:22:38
环球网 原标题:杨振宁弟子、55岁华裔科学家张首晟去世 曾发现“天使粒子”
https://news.china.com/news100/11038989/20181206/34608705_1.htmlIT业界腾讯科技2018-12-06 10:46 一线|知名华裔科学家张首晟去世:终年55岁 系杨振宁弟子
http://tech.qq.com/a/20181206/006500.htm2018年12月06日 12:08 新浪科技 哀悼!包揽物理界多个重量级奖项的张首晟骤然离世
https://tech.sina.com.cn/d/v/2018-12-06/doc-ihmutuec6696553.shtml2018 12/06 14:12
每日经济新闻企鹅号 亲属确认,美华裔科学家、丹华资本
(DanHua Capital)创始合伙人张首晟因抑郁症去世
https://new.qq.com/omn/20181206/20181206A0QSO2.html [新闻直播间]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影响信息革命 获富兰克林奖章
http://tv.cntv.cn/video/C10616/fa0cebabe8f64289bbecbb148b81e374专访:拓扑绝缘体有可能将信息社会带到更高层次专访:拓扑绝缘体有可能将信息社会带到更高层次
——访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
新华社日内瓦3月20日电(记者 王昭)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20日晚在日内瓦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内部绝缘、表面却导电的拓扑绝缘体将来有望在信息行业中得到重要应用,帮助信息行业克服发展瓶颈,并有可能将信息社会带到更高层次。 20日晚,张首晟与同事查尔斯·卡内、劳伦斯·莫兰坎普因拓扑绝缘体理论预言及实验发现在日内瓦获得基础物理学奖的物理前沿奖。基础物理学奖由俄罗斯人尤里·米尔纳创立。
今年50岁的张首晟1993年起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入选中国国家“千人计划”,并担任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在拓扑绝缘体、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高温超导等领域有杰出贡献。 张首晟说,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材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几乎所有材料都是从日常生活或实验中偶然发现的。2006年,他提出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在他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张首晟认为,信息行业的发展完全得益于过去五六十年的基础物理的发现,比如量子力学为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芯片越来越小,散热问题却无法解决,已构成阻碍信息业技术发展的瓶颈。而拓扑绝缘体就是内部绝缘、表面却导电的绝缘体,它将在信息业中得到重要应用,而且正在从科学预言转化为技术。 张首晟指出,不难发现,今天的汽车与50年前的汽车相比基本没有根本性变化,而今天的计算机却与几年前的截然不同。若没有发现拓扑绝缘体,信息行业很可能像汽车工业一样,继续停留在传统工业阶段,很难有新突破。他认为,拓扑绝缘体有可能将信息社会带到更高层次,甚至会带来一场产业革命。
“基础物理与霍金研究的宇宙深处的奥秘一样,跟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我们的发现却来自非常深刻的科学灵感,有可能在今后五至十年内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对于科学家而言,这将是激动人心的时代,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那将是对科学家最高的奖励。”张首晟说。 张首晟说,在选择大学时,经常听到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名字,由此引发了自己对理论物理的浓厚兴趣,并将其作为专业。他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成绩优秀的中国学生只对热门的商科或其他实用学科情有独钟,却对理论物理缺乏兴趣。米尔纳设立基础物理学奖的初衷是激发年轻人投身基础物理的兴趣。”
张首晟指出,社会最大的推动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力的推动完全取决于新的科学发现,特别是基础物理的长足进步。他希望能有更多中国年轻人立志科研,推动中国科学事业取得更多成就,让中国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既然无法抵挡她万有的吸引,为何不遨游星际而时时相伴?既然为量子因果而纠缠绵绵,为何不心心相印寄在水一方?既然追不上她永恒不变的步伐,为何不对镜赏花以光传因缘?既今见英魂长存于行行字迹,又何惧漫漫征途中渊深峰险?张首晟:5个公式的人生2018年12月06日 22:39 新浪科技综合
万物速朽, 唯有公式永恒! 引子 公式与日月同辉 一个朴素墓碑,一个简单而普适的公式,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这些公式与全人类同在。张首晟对公式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和执着,他年青的时候曾经去过德国一个叫哥廷根的大学城,除了欣赏那里的名胜古迹之外,也去参观了当地的墓地。这个小小的城市里有很多伟大科学家在那里工作过,也有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长眠于此。到了墓地之后张首晟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每个人的墓碑上,都镌刻着他们生前发现的一道公式,如海森堡的墓志铭是举世闻名的“测不准原理”,奥托·哈恩的墓碑上是一道核反应公式,波恩是对波函数概率的一个分析……
这些都是物理黄金时代的顶尖人物呵,每个人生前在自己的领域内都叱咤风云,但不管他们曾经如何与众不同,只需要一个简简单单公式,就可以总结他们辉煌的人生。因为镌刻在这些墓碑上的公式,任何一个都可与日月同辉。
是的,万物速朽,唯有公式永恒!这些由数字、字母、符号组成的公式激发了张首晟内心对理论物理学研究的热爱,这个时候,他感觉到什么叫做世界因你而美丽。
以下5个公式组成的世界,正是张首晟经历的人生。
01 灵魂深处的“杨-米尔斯方程”张首晟就是标准的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14岁,初中还没毕业的他收到父亲给的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张首晟花了一个暑假时间学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考上复旦大学。16岁时,国家开始公派他出国,20岁投到杨振宁的门下,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他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后,杨振宁先生建议他将研究凝聚态物理作为研究的方向,这个方向,正是张首晟一生成就的起点。
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方向,也是杨振宁先生“杨-米尔斯方程”统治的领地。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公式,也是铭刻在张首晟先生灵魂深处的方程,以“杨-米尔斯方程”为基石的“规范场论”是描述亚原子世界的最成功的物理框架,不论在计算能力还是在概念覆盖范围上都是无与伦比的。它对电子跟光子之间相互作用的预计精确到10⁸分之一,目前没有从标准模型中推导不出的已知实验。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特别变态的粒子出现,“规范场论”就是粒子物理的基石。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决定让张首晟没有走太多弯路,张首晟在杨-米尔斯方程方程的构架体系里,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突破。2006年,张首晟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将其基于芯片业未来提出的新构想在理论上完成了预言。
2007年,这一理论预言被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实验小组通过实验证实。这让张首晟成为全球首个提出拓扑绝缘体“的物理学者。张首晟多年被汤森路透预测会得到诺贝尔奖,杨振宁则评价“他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杨-米尔斯方程”是人生的灯塔。
02 最大的对手“狄拉克公式”张首晟一生最大的对手,是让他魂牵梦萦的“狄拉克公式”。1928年,伟大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从他的“狄拉克公式”里预言,世界上每一个粒子必然有反粒子存在,他非常自信地说,我的公式非常美丽,你们努力去找吧。如同我们的宏观世界有两边对立,有粒子必然有反粒子,就像有天使必然有魔鬼一样。
1937年,物理天才马约拉纳(Ettore Majorana)挑战狄拉克提出的“宇宙中粒子必有其反粒子的理论,他猜想有这样一类没有反粒子的粒子,或者说它们自身就是自己的反粒子?后来,Majorana本人神秘消失,但从那开始,寻找这一颗神奇粒子也就成为物理学中许多领域研究工作的崇高目标。从2010年开始,张首晟就开始与“狄拉克公式”较劲,希望能破解狄拉克的魔咒,找到Majorana费米子。
整整七年,张首晟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探索这个世界。2017年,张首晟宣布发现“天使粒子”,这是继“上帝”粒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后量子物理的又一里程碑发现。张首晟将这个神秘粒子命名为“天使粒子”,他认为“天使粒子”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只有天使,没有魔鬼。至此,在物理学界,科学家苦苦追寻了80年的“Majorana费米子”被发现,五大神秘粒子的表单可以再减少一个,而量子物理世界将因为此发现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不仅如此,古典哲学所建立的“正反对立的世界”:有阴必有阳,有天使必有恶魔”的世界观将不复存在。
只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找到“上帝粒子”后这么快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03 最心仪的“质能方程”用一个公式概括整个世界,一直是张首晟一生的梦想。当年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时,张首晟一直将大统一理论当成自己的学术目标,这是爱因斯坦努力一生的事业。
张首晟曾经说过,千年思想,最精华的都是大道至简。你看宇宙美妙在哪儿?E=mc²这样一个公式,能够描写小到原子,大到宇宙的世界。1905年,爱因斯坦用三纸论文写下了著名的E=mc²,光速的平方紧紧地将能量与质量联系了起来,能量和质量开始合为一个整体——“质能”。
一眼看去,E=mc²这个公式实在太过朴实,但就像大智者往往若愚,简洁无华的它其实也是深藏不露的。毫不夸张地说,它彻底打破了我们以往的认知。在E=mc²中,E为能量,单位是焦耳(J);M为质量,单位是千克(Kg);C为真空中的光速(m/s),c=299792458m/s。整体表述为: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这个等式意味着,能量和质量其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质量是内敛的能量,能量是外显的质量,这是史无前例的一个创新。
张首晟一生反复谈到过这个公式,它大道化简地统一了物质和运动,用一个E=mc²把在经典力学中彼此独立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结合了起来,成了统一的“质能守恒定律”。质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质量,就像在浩渺的宇宙中,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当能够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描写小小的原子到整个宏伟宇宙的时候,在张首晟的世界,这个空间无与伦比地美丽。
04 最信任的“椭圆曲线方程”在所有知名科学家中,只有张首晟对区块链表达出了他的强烈兴趣。不管外界如何看待,区块链是他人生很重要的一个标签。
张首晟曾经说过我要用一句话来描写这个伟大时代,就是「 In Math We Trust 」。在他的眼中,区块链肯定不仅仅是炒币,他认为这个世界能够达成共识的不是经济学,不是法律学,不是政治学,不是化学,不是生物,甚至也不是物理,最容易达到共识的是数学。
在他的眼中,区块链是数学,用数学作为信任的机制,是最自然的做法。而区块链世界的公钥和私钥的组合,就是建立在数论上面,而且是建立在更高层的数论上面,即椭圆曲线方程。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数学方程,但它却是证明费马大定理的关键,也是区块链的基石。区块链世界最底层的构架是数学,这才是张首晟最看好的。
以比特币为例,两大基石保证了比特币在数学上的合法性。一个是ECC椭圆曲线方程,它是比特币钱包的生成方法。一个是SHA256安全散列算法,它是获得数学资产的方法。ECC椭圆曲线方程保证了资产的安全性。SHA256安全散列算法保证了获取资产的合法性。张首晟可能有他们自己的标准:
他并不在乎区块链引发的争议,他想要的是数学上的合法性。他信任的不是人类,而是公式。
05 情有独钟的“熵+”张首晟说,对信息的认识,正是人类对大自然最重要的认识。而在他看来,这个描写和衡量了信息的公式,正是熵的公式:S=-p log p。这个公式并不如E=mc²那样众人皆知,但众人无时无刻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
张首晟曾经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表达他对熵+定律的看法:人类的知识再往前推进,牛顿力学可能不对,量子力学可能不对,相对论可能也不对,但信息熵的公式是永恒的。那么熵+是什么?
1854年,一位叫克劳修斯的德国物理学家,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克劳修斯认为“在孤立的系统内,分子的热运动总是会从原来集中、有序的的排列状态逐渐趋向分散、混乱的无序状态,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自发过程中,熵总是增加”。
有人说熵+是最绝望的公式。也有人说,因为熵增的存在,宇宙的目的就像一场精心策划、情节波澜壮阔的自杀。无论你是谁,就算庞大如宇宙,最终都会走向“寂灭”。张首晟一生钟情于熵+这个公式,并认为它是宇宙无可争议的真理,这与他的抑郁症是不是有某种命运的连接呢?总有一天,无序会到达顶点,不会再有生命和意识,无论是脆弱的人类、还是宏大的宇宙,都将走向死亡。
或许这是一个悲剧,但正如每个悲剧里都有一位英雄,他以他的天才探寻这个世界,他追求真理,追求大道,即使这一切终是悲剧,也在所不辞。
结语 万物速朽,唯有公式永恒张首晟曾说,如果世界末日来临,他会带这些公式登上诺亚方舟。如今,当他去往天国,或许也会捎上这些公式。从14岁开始自学数理,到55岁的骤然离去,在这短暂的四十年中,他眼中的世界,因这些公式散发出无与伦比的美丽。
张首晟的一生,一直在追求一个万物理论,他曾说:“我差点要离开理论物理,后来想到这个梦想之后就没有离开了。”然而这一梦想还未实现,他却永远地离开了。失去这样一位人类骄子,我们也不必过于悲伤。在他的数理世界里,生命也许并非最高存在,他更在意的是以下四句话:
万物速朽,唯有公式永恒 人间虚妄,数学是唯一真实
存在即数,0和1统治一切 大道至简,数是最美的语言
描述:知名华裔科学家张首晟去世:终年55岁
图片:zss_20181206201109.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