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开幕 - 2018-05-12
“5・12”汶川特大地震台湾同胞援建项目座谈会召开 - 2018-05-12
汶川作证 中国力量创造人间奇迹――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际 - 2018-05-12
“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 四川医疗卫生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显著 - 2018-05-11
《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面世 上千万字全景展现 近半内容首次公开 - 2018-05-11
政务信息 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开幕
5月12日至14日,由国家应急管理部、四川省政府、中国地震局共同主办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将在成都召开。5月11日,中国地震局组织召开相关新闻发布会,国家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介绍有关情况时透露,本次...
2018-05-12
政务信息 四川省地震局开展“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活动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和全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5月7日,四川省地震局联合南虹社区走上街头,开展主题为“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的科普宣传活动,得到省政府应急办、民政厅、团省委、省直机关团工委、成都市公安消防支队、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
2018-05-09
政务信息 四川消防实战演练跨区域地震救援
“地震造成一名群众从断崖坠落,请即刻展开救援行动。”5月4日上午9时,成都市新津县一座废弃的大型工厂里,随着一声令下,成都消防支队飞猫救援队火速投入四川“进击2018-E”(成都战区)跨区域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第二天的战斗。在演练现场采访,记者...
2018-05-06
政务信息 汶川地震后 医学救援领域发生了什么改变?
汶川特大地震后,医学救援领域发生了什么改变?在蓉召开的两场医学论坛上中外专家畅言―― 焦点 “除了缅怀和感恩,我们还应该用什么去面对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5月5日,在成都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四川大学华西紧急...
2018-05-06
政务信息 四川、云南开建中国首个地下云图网 预报地震可“看图说话”
说话”,自动/人工分析、研判地下云图,预报地震。据了解,建设地下云图网是世界地震预报领域的首创,开启了地震预报领域的新征程。 据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基于减灾所过去七年潜心研究,为地震预报找到了可行的钥匙――地下云图...
2018-05-08
政务信息 《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发行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之际,四川省人民政府组织编纂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正式由四川人...。 《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系我省历史上首部针对重大事件的专题性志书,分《总述・大事记》《灾情》《抢险救灾》《医疗防疫...
2018-05-07
政务信息 汶川地震十年:村美民富产业旺 乡村振兴谱新篇
烘烤房内,几名妇女正一边小声聊天,一边选摘着已经烘干的羊肚菌……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十年,昔日满目疮痍的土地...地震十年的汶川、北川、青川等四川极重灾区,正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培育致富产业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灾后重建早就...
2018-05-11
政务信息 汶川地震十年:村美民富产业旺 乡村振兴谱新篇
烘烤房内,几名妇女正一边小声聊天,一边选摘着已经烘干的羊肚菌……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十年,昔日满目疮痍的土地...地震十年的汶川、北川、青川等四川极重灾区,正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培育致富产业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灾后重建早就...
2018-05-11
政务信息 纪念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志愿服务团走进绵阳开展活动
7日,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绵阳开展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委宣传部、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周边群山寂静,素花掩映,气氛庄严肃穆。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的成员们...
2018-05-08
十年涅槃 文化凝聚磅礴力量——汶川地震灾区文化重建与发展振兴报告
来源:四川日报
理县桃坪羌寨的莎郞广场上,身着盛装的村民手捧羌红演唱原生态歌曲。记者何海洋摄
川剧《火焰山》赴地震灾区慰问演出
充分发挥羌绣资源优势,助推文化扶贫。
震后第一时间都江堰文物工作者在现场进行调查。省文化厅供图
十年回首,不思量,自难忘。十年前一个承载了亿万人民心痛的时间点,夺走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毁损上千年的历史遗存,山崩地裂,人间痛哭。十年回首,有志者,事竟成。“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伤痛记忆正在被修复,十年过去,巴蜀大地呈现出盎然生机与活力,这方热土备受人们珍爱。这一路,文化的力量蓬勃有力,既有声势浩大的抢险重建,又有润物无声的抚慰心灵。2008年5月14日,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随专机运送150顶帐篷抵达成都;5月17日,江苏省文化厅率先在《中国文化报》发出倡议,集合全国30个省(区、市)文化厅局力量,支援四川文化灾后重建;5月18日,文化部率全国文化厅局长在成都召开援建工作会议……
文化有大爱,全国心连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年之间,抗震救灾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华夏同根,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浸润滋养我们的灵魂。我们血脉相连,在一次次的回望中汲取力量,挺直脊梁,让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A
保护传承文化血脉
震后40余天挖下文物重建第一锄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十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让四川地理标志之一的二王庙,遭受触目惊心的损毁,损毁高达九成,留下令人扼腕的遗憾。为保护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震后不到50天,投资1.1亿元的“灾后文物重建1号工程”——二王庙维修保护工程启动,挖下了文物重建第一锄。
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文物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编制完成灾情报告。数据显示,“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的文化遗产受损严重,全省共有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81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毁;65处博物馆、文管所文物库房和办公、管理用房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毁,受损面积达10万平方米;3167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220件。“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领导小组”迅速成立,奔赴灾区,部署指挥抢险自救工作。
2009年5月12日,茂县羌族博物馆重建奠基;2011年4月21日,二王庙在地震3年后首次向世人开放;2013年5月9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地震纪念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一个个文化地标迎来重生,重新矗立于巴蜀大地,报告着灾区人民正从悲壮走向豪迈,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政府传承历史文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和强大能力。十年来,国家文物局先后投入上亿元,用于灾后重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
中华血脉绵延不绝,非物质遗产,是印刻在人们血脉中的传统文化记忆。震后不久,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授牌,成为全国第四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年间,全省各地非遗生态已然形成,将非遗资源与当地民俗活动结合,举办了绵竹年画节、都江堰放水节、羌年等非遗活动,非遗助推扶贫已形成气候和良好态势。
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两年一届的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永远落户四川、定点成都,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非遗节已成为国际社会最高规格的非遗主题文化盛会,成为交流保护经验的非遗学术高地和展示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互鉴平台,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参与主办的国内唯一品牌文化节会。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8-05-09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18/5/9/104504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