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华莲经玄义节要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 [1] 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
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2]
关键词“妙法莲华”。
“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
“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卷上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卷下
天台智者大师说 章安尊者灌顶记
蕅益比丘智旭节
第六明感应妙者。上来四妙。名为圆因。三法秘藏。名为圆果。境妙究竟显。名毗卢遮那。智妙究竟满。名卢舍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三佛不一异。不纵横。故名妙果。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明感应妙也。感属于机。机有三义。微义。关义。宜义。应属于圣。亦有三义。赴义、对义。应(平声)义。若微释机。赴释应。即世界悉檀也。关释机。对释应。即对治悉檀也。宜释机。应释应。即为人第一义二悉檀也。生事善是为人。生理善是第一义。约善恶明机相。约慈悲论应相。通论。三世善恶皆得为机。别论。但取未来善恶以为正机。何者。过去已谢。现在已定。秖为拔未来恶。生未来善耳。略言为四。一冥机冥应。若过去善修三业。现在未运身口。藉往善力。名为冥机。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是为冥益。二冥机显应。过去植善。冥机已成。便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如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现前何尝修行。诸佛照其宿机。自往度之。即其义也。三显机显应。现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须达长跪。佛往祇洹。月葢曲躬。圣居门阃。乃至行人道场礼忏。能感灵瑞也。四显机冥应。如人虽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感。但冥有共利。若解四意。一切低头举手。福不虚弃。终日无感。终日无悔。设见喜杀长寿。好施贫乏。不生邪见。若不解此者。谓其徒功丧计。忧悔失理。释论云。今我疾苦。皆由过去。今生修福。报在将来。正念无僻。得此四意也。略举四句如此。若具足辨者。用四机为根本。所谓冥机。显机。亦冥亦显机。非冥非显机。冥是过去。显是现在。冥显是过现。非冥非显是未来。于一句中。复为四句。所谓冥机冥应。冥机显应。冥机亦冥亦显应。冥机非冥非显应。余三机亦如是。成十六句。机既召应。应亦有十六句。一机而感四应。一应而赴四机。机应各为十六。合成三十二句。就前根本四句。便是三十六句机应也。又约一人。身业机具三十六。三业即有一百八机。约三世三业。则有三百三十四。一界既尔。十法界即有三千二百四十机应不同。自行既尔。化他亦然。合六千四百八十机应。若就十界交互。则增九倍。都六万四千八百机应也。粗妙者。机有粗妙。且如阿鼻得具十机。九界机为粗。佛界机为妙。余例可知。应有粗妙。三藏通教等圣。但是作意神通。无常住本。约何起应。若别接通。别惑未断。亦不得应。纵令赴物。皆名粗应。若别圆两教初心伏惑。未能有应。初地初住。三观现前。证二十五王三昧。法身清净。无染如虚空。湛然应一切。无思无念。随机即对。如月现百水。镜写千像。是名妙应。开显者。若九界机粗。佛界机妙。未得法身应粗。得法身应妙者。诸大乘经。华严等明粗妙相隔。二乘不闻不解。如瘂如聋。无量义经明粗妙。从一理出生无量粗妙机应。一理为妙。出生无量为粗。此则从妙出粗。隔而未合。今经无量还为一。此则开权显实。秖粗是妙。何者。本显一理。作诸方便。方便即是真实。故云。凡有所作。惟为一事。未曾暂废。譬如三草二木。秖是一地所生。即是同源机一。一雨所润。即是同受应一。愚者未解。谓草木四微。永非是地。智者了达四微生秖是地变。四微灭秖是地还。岂有草木而非于地耶。此即开权而显实。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九法界机。皆佛界机。四圣之应。无非妙应也。释签云。观心感应妙者。境如感。智如应。境智和合。即感应道交。具如止观烦恼境中诸法般若三十六句。智照于境一十六句。如四应赴机。境发于智一十六句。如四机感应。应中一切智如冥。道种智如显。两智并为亦冥亦显。一切种智如非冥非显。境中真境如冥。俗境如显。两境如亦冥亦显。第一义如非冥非显。境之与智。不出色心。色心净故。般若亦净。色心秖是三业。三业为境。用智观之。是故亦可对前三业机感。又三谛之境。不出十界。界必交互及以自他。故亦对前十界自他。故知观心。感应义足。
第七神通妙者。前论机应。止是辨其可生可赴之相。若正论化用益他。即是三轮不思议化。谓身轮。口轮。他心轮。普门品但有二文。而兼得三意。游于娑婆世界。即身轮。而为说法。即口轮。如见莲华大。知池水深。若见说法大。则知智慧大。故两轮兼示他心轮也。示身轮者。即是示药树王身。如意珠王身。示口轮者。即是示毒鼓。天鼓。此是慈悲熏于身口。则有二身示现。二鼓宣扬。若示心轮。即是随自意随他意等。亦是同于病。行婴儿行也。上辨机感相关。而妙理难显。应须神通发动。现于瑞相。密表乎理。称神通者。璎珞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性。通达无碍。地持云。神。谓难测知。通。谓无壅碍。天心即是难测知义。慧性即是无壅碍义。不同者。鬼道报得通。人能服药亦得通。外道依根本禅亦发通。诸天报得通。二乘依背舍胜处一切处修十四变化。发得神通。六度菩萨因禅得五通。坐道场时能得六通。通教菩萨因禅得五通。依体法慧得无漏通。别教地前依禅发五通。登地正发无漏通。任运常照。不以二相见诸佛土。圆教通者。依今经及普贤观。以鼻舌两根以为六数。他心宿命。入意根摄。六根之通。不依事禅而发。此乃中道之真。真自有通。任运成就。名无记化化禅。不别作意。故名无记。任运常明。如阿修罗琴。化复作化。故言化化。中道真通。任运如此。与余通异。论其修习。皆缘实相常住之理。文云。得是常眼根清净。央掘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耳鼻舌身意。皆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闻知等。彼者于佛为自。于众生为彼。众生谓为无常。于如来是常也。依禅而修。名为减修。依实相修。名无减修。不见佛性。名不了了见。若见佛性。名了了见。又见实相理。名了了。识法界事。名分明也。见有二种。一相似见。如六根清净中辨。二真见。如华严所明佛眼耳鼻舌身意也。此经中亦明真身通相。所谓普现色身。示一切众生所喜见身。即是外身通也。现身如琉璃。十方诸佛悉于中现。即是内现身通。余根内外示现。亦可例知。是则圆教神通。异于前辨。然神通度物。非但变己身同其正报。亦变己国土同其依报。如璎珞云。起一切国土应。一切众生应也。应同正报者。即是示为十法界像。应同依报者。即是同十法界所依处也。若应同四恶趣身者。用观恶业慈悲。熏无记化化禅。应作地狱等形。乃至修罗等像。各各皆见同其事业。若应人天身者。是用观善业慈悲。熏无记化化禅。作善道身。乃至各见同其事业。若应作三藏二乘者。用析空慈悲熏无记化化禅。起老比丘像。共僧布萨等。若应通教者。用即空慈悲熏。应别教者。用即假即中慈悲熏。应圆教者。用即中慈悲。熏无记化化禅。乃至各见同其事业。如是应同正报。不可称记。可以意知。不可言尽。若得此意。往望五味教中。乳教所用神力若多若少。但表两意。一粗。一妙。三藏用神力若多若少。但为一粗。方等。三粗一妙。般若。二粗一妙。此经惟为一妙。所以序品中瑞相有十。咸皆表妙。地皆严净。表理妙。放眉间光。表智妙。入于三昧。表行妙。天雨四华。表位妙。旃檀香风。表乘妙。四众咸有疑。表机。见万八千土。表应。此二是感应妙。地六种震动。表神通妙。天鼓自鸣。及而为说法。表说法妙。天龙大众欢喜。表眷属妙。又见佛子种种修行。表利益妙。若应同依报者。有两意。若国土苦乐。由于众生。非佛所作。佛但应同而已。若作折伏摄多者。佛鉴机缘。或作苦国。或作乐国。苦乐由佛。不关众生。初意可知。若作伏摄义者。佛以观恶慈悲。与无记化化禅合。起于秽国。折伏摄受四趣众生。乃至以即中慈悲。与无记化化禅合。或起净国。或起秽国。折伏摄受圆教菩萨众生。如是种种转变。为国不同。皆由如来神力转变。今将此依正转变。待三教作意神通悉名为粗。又就无记化化禅所作神变。自论粗妙。若为九界众生。用方便神力作净作秽。若广若狭。悉名为粗。若为佛界众生。用真实神力作净作秽。若广若狭。悉名为妙。如经放眉间光照万八千土。及三变土田。比余经神力。何足为多。但为开发大事。故言妙也。约五味论粗妙可知。又诸经妙同粗异。粗有二种。一难转粗。二易转粗。易转者。于诸经中已得为妙。难转者。今于法华无复两粗。但有一妙。惟一大佛事因缘。曾无他事。假同九界神通。众生自谓他事。于佛常是佛事。客作自谓贱人。长者审知是子。此即相待神通妙也。又诸经诸粗神通。隔妙神通。今经皆开权显实。同妙神通。是名绝待明妙。
http://d.zg-m.cn/佛藏/藏外/妙法华莲经玄义节要-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