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童老师哲学思想
陕西省阳明学会
描述:阳明学会王童老师介绍:3hjj.cn/5467
图片:3hjj.cn-5467.jpg
心物一元
早年熟读《南怀瑾选集》,继承并发扬了南怀瑾先生的心物一元说,并提出心物一元内在的道器合一、体用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由此阐述其基本思想基点。《执中录》:“宇宙,道器合一之体,无所穷尽也。故宇宙本质,即是道器合一,而道器合一之本质者有二,其本质形成为宇宙,其本质特性为无穷。道器合一之内容有二,一为形而上之道,一为形而下之器。形而上之道,其现象为自然不主,正所谓长弗宰、为弗恃。其特性为循环往复,正所谓否极泰来、反者道之动。其意义在于生生不息,正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形而下之器,其本质为变化恒动,正所谓变动不居,周流不息。其内容有二,一为物,二为心,心是物之心,然心之变化时遇也控物之变化,此所谓自主自得。物之本质者,无中生有,无非虚无,无是无之态。物之内容有二,曰阴与阳。物之特性为曲升,自下而上,曲折进取,无所坦途,有吉有凶。心之内容者有二,曰性与情。心之性为心之体,性元无善无恶,与时位行而增损之,然性之良知,本然纯粹,动亦定,静亦定,明觉知判。心之情为心之用,情中有意识,受性变而情易之,或正或逆,进生诸善恶之行与喜怒哀乐。由此身行以之而为,故万殊多途。心之特性,一者,良知恒定;二者,性之善恶变则情意行易。”
敬己成人
基于民胞物与和人道理念,提出《周易》正位凝命当中的时位关系的集义适宜理念,归结为敬己成人。
《孤舟学记》:大凡习礼,不是在仪容举止上下功夫,而在于一个礼字。礼,尊敬之心,发乎于内,而显乎于外。发于内者,礼敬之心也。显于外者,举措之仪也。故礼之本,和为贵,敬人以成己,非先敬己以成人。敬人者,不敢傲于人,则己之威仪自树。敬己者,处处小心,易生虚伪,则非但成就不了自己,还误了别人。所以圣人功夫,只在知行合一上,内外贯通,敬人成己,无非一个诚字。不诚,则心中无物,便是漠不关心,呶呶焉以不仁,则近于禽兽者矣。故君子丈夫,不患不知真理,而患没个敬字在身。
心即生命全体大用
在龙首原,通过体认,认识到了心的本质,不是意识与心理,是一切生理、性理、心理的根本,打破了心的唯心性,提出了心如渊泉,含一切智;心如洪炉,遍一切造;心如几弦,影一切物;心如磐根,具一切中;心如日月,明一切时的“心箴五句教”,并结合物理、精神的曲折上升的用在体相的“一物三含”本质。《孤舟学记》:“体即数,相即象,用即理。”提出了心即生命全体大用思想。
用诚
根据诚意本质,提出道德行为的一切本质在于用诚。用诚是人之所以知行合一的可能,知行合一是用诚的实际表现。《孤舟学记》:“夫人性在于人心之中,自秉向善之知。故性,无善无恶,只是可知善知恶,之后向善去恶耳。故此向善之知,人之良知也。良知乃是性之本体,谓责善正人之轨。人若致此良知,即所谓率性而为。率而尽此良知之知,即所谓人道备致。致良知之道,在于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者,非欲成事也,实在事成也。如何事成?则在于即知即行。良知与行为合一,良知发现则必行,行之所以行,在尽此良知。故良知一念发动,便是行了。知行只是一事,譬阴阳只是一个太极。故知行合一之保障,在于用诚。用诚者,不诚无物也。诚之在事物,则即知即行,此番诚意工夫之道尽,方可知行合一。用诚则意正,意正则心正。心正,知行则可慎独。”
三教归文
儒、释、道三教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历史进程当中的文化认同的集合。不应该归结于任何一家,应该归结于文化。
生生不息
历史的转折与发展是生生不息的,其中的本质是新建于旧、适时适人、简易可用。其中的内容是新生无止、曲成无遗、无穷其生。《执中录》:“夫主客之系,受时位之易,有不同之心,亦有不同之理。此心随时位而变,此理随时位而化。或因社会结构,或因经济基础,或因地位高低,简言之,所居之境也。故三代不同礼,古今不同俗,或存一二习俗,而心易理变,当今之葬礼,非古之葬礼也;当今之语言,非古之语言;当今之制度,非古之制度。形同质异,因时而易,天下之常道也。”
双反持平
历史的此消彼长,如同阴阳的变化,阴长则阳必长,阳消则阴必消,否则就无持平状态。
儒商理念
儒商应具备章其远近、兴灭继绝、举而措群、参赞天地等四种践形实际,才可称之为儒商。
心形合一
知为心,行为形。心形合一,才是知行合一,才可天人合一。
性命说
性有三性,人性是“惧、乐、生”三性合一的。命有三命,人命是“义利、明德、行道”三命合一的。三命三性,构成了人的性命。
有无说
《老子解原》:“有无相生,有即无,无即有。无者,有之无。有者,无之有。四壁之墙,中空有容,故虽室用在无,亦先室有而有有室之空。故有无一体,有为体,无为用。有者,无之本,以此中空。无者,有之用,以此容物。故器为体,道为用,体用合一,宇宙之本也。”
中和说
《孤舟学记》:精简纯一谓之中,执中用两谓之和,不以此为实,不以彼为虚,随也,时也,不可执一而无权。若无权为学,乃成呆板。权,变也,即是诡。兵者,诡道,诡即是变,变化以随时。若圣人之学,必从世中来,与事相触,乃有其功夫。
心性说
《孤舟学记》:心性即生命之性。生命之性有三性:内性、外性、所能性。内性者,一为意识性(识欲而生好恶),二为百骸性(身内、身外)。外性者,一为全体致(主体范围),二为大用致(体为现有,用为可能)。所能性,一为所及(主体行及),二为能及(大用行及),三为能所及(大用于主体行及),四为所能及(主体于大用行及),五为所能致(用在体中参赞),六为能所致(体在用中参赞)。心即生命全体大用,心即生命之性。
惟克念
《孤舟学记》:今日悟得“惟克念”三字,实为自证本知、胜私复理之奥。夫“惟克念”者,由私欲之萌,己所独知微思时,良知自知其是非。非念惟克,乃克己复礼之行。然人生资秉异,故有克念之异。生知安行者,不勉而中;学知利行者,择善固执;困知勉行者,强恕而行。夫唯强恕而行,唯“惟克念”之本,“惟克念”即是慎独,慎独方可致中和。惟君子时中而贵和。
以上是王童先生部分哲学思想
描述:王童(1997.6.1——),汉族,字野阳,号孤舟子。北京房山人。
图片:wtjjpg.jpg
学会| 王童简介
王童
陕西省阳明学会研究员
王童(1997.6.1——),汉族,字野阳,号孤舟子。北京房山人。陕西省阳明学会研究员,学者。8岁开始研习禅宗,10岁接触老庄思想,博览群书,12岁开始步入儒家思想,并且善于写诗、文言文,15岁接触阳明心学,研习至今。提出了“心即生命”、“双反持平”、“用诚”、“心箴五句教”、“三性一体”等数十种思想,并构成独特的作品《执中录》、《老子解原》、《周易解原》、《大学评解》、《中庸评解》、《大学诠义》、《策鉴》等。
中文名:王童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
出生日期:1997年6月1日
职业:陕西省阳明学会研究员
信仰:阳明心学
代表作品:
《执中录》、《老子解原》、《周易解原》、《大学评解》、《中庸评解》、《大学诠义》、《策鉴》、《孤舟晴照集》、《五经萃选》、《原道七书》、《孤舟学记》、《孤舟诗记》、《生命论》
字号:字野阳,号孤舟子
生平
1997年6月1日晚20点30分出生,生长在北京房山区窦店镇。
8岁时,受到偶然机遇,读到《西游记》原著的《心经》,对其心向往之,于是开始寻求佛教的《心经》大义,连带《金刚经》一起研习。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倾向性。但是,由于环境的局限,经常外部的轻视。所以,内心更加的向内寻求快乐。
10岁开始,接触了《道德经》,与《周易》、诗词,开始着力于老子道家学说,并且写诗。
从12岁开始,经常用文言文写自己对于文化的感受,并且尝试形成自己的体系,但是始终不得要领。
一直到14岁,接触到了阳明心学,并且领悟了其中《大学》格物致知之理。
与此同时,在15岁的时候,修炼佛教的安那般那时,体认了《楞严》七处证心与事物体、相、用的联系,并认识到心物一元的东方文化属性,又从新认识了阳明心学。
并且从15岁到19岁,用了四年的时间,写完《执中录》。
2017年9月15日,来到陕西省西安市,加入了陕西省阳明学会。之后,成为了陕西省阳明学会研究员。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413094218.png
2018-03-10 陕西省阳明学会 学会| 王童简介
http://mp.weixin.qq.com/s/feSULnrydxInDHfErIOA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