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 ——余光中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
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
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
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头
或许母亲更年轻,曾经
和父亲一同将我牵牢
一左一右,带我在中间
三个人走过了洛阳桥
想必蔡公,造桥人自己
当年曾领先走过此桥
多感动啊,泉州人随后
逍遥地越过洛江滔滔
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
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
潮起潮落,年去年来
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
有的,急急于赶路,有的
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
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
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
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
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桥上的七亭九塔
桥下的石墩,石墩上累累的牡蛎
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
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耋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
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
江水东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余光中新作《洛阳桥》在其家乡福建泉州发表
中新社泉州2011年5月26日电(记者 孙虹)“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寄托着浓浓的思乡情怀,著名泉籍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新作《洛阳桥》26日在其家乡福建泉州首发。
台湾文联主席、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陆炳文一行受余光中的委托,带着《洛阳桥》的手稿出席了当天的首发仪式。
陆炳文介绍说,洛阳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中距离台湾最近的一座,对余光中更有着特别的意义。“6岁时,余光中老师被他爸爸的大手牵着到过洛阳桥的桥头。时隔76年之后,他才用1060步走完了全桥;又经过14天感情的沉淀,完成了这部为洛阳桥吟诵的专诗。”
《洛阳桥》是继今年4月底余光中续写《乡愁》第五段之后的又一新作。彼时是余老第三次回乡,他畅游刺桐城、走过洛阳桥、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当他的足迹与历史的脚印重叠,余老先生决定为“海内第一桥”洛阳桥赋诗一首,为家乡泉州留下新的诗篇。
“4月22日,83岁的余老先生携夫人范我存沿着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从桥南到桥北,一步一个脚印,用双脚丈量洛阳桥的千年历史,共1060步。返回台湾后,在5月4日完成新作《洛阳桥》,并嘱咐我带到泉州。”陆炳文说,“全诗共分十段,每段四行。余老先生特别交待要把此诗献给长虹卧波的洛阳桥,献给奔波勤劳、爱拼敢赢的700多万泉州人民,献给波澜壮阔、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
“最后是我,晚归的师翁,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了却多年夙愿的余光中将思乡、爱乡的情意糅入新作,并借此表达了对两岸文化交流的祝福。(完)
2011年05月27日 01: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余光中新作《洛阳桥》在其家乡福建泉州发表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5-27/30705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