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在东北大学举行
辽宁日报讯记者商越报道 8月26日至27日,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在东北大学举行。来自教育部社科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86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为主题,聚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展开研讨。
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在东北大学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共包括主题报告、大会发言、分组讨论、专家代表发言四个环节,对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界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现场 杨雨檬 曹洪滔/供图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8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共同主办,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承办,《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毛泽东研究》、《党政研究》等单位协办的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在东北大学成功举办。
来自教育部社科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90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为主题,聚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侯惠勤,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田心铭,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金民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朱继东,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理论处处长郝清杰,辽宁省社科联副主席金虎,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肖明江处长,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宣传部部长、思政处王哲处长,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满胜书记等出席了论坛。
论坛由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主持。
东北大学副校长张国臣教授致辞 杨雨檬 曹洪滔/供图
东北大学副校长张国臣教授首先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东北大学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情况。他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当前,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全国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在东北大学举办,是对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持,必将促进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事业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各方面实现新的提高。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金虎致辞 杨雨檬 曹洪滔/供图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金虎致辞强调,希望专家学者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道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紧密联系,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紧密联系,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紧密联系,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推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绽放蓬勃的生机。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宣传部部长、思政处处长王哲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于中国实践,聚焦现实问题,关注群众利益,突出改革创新,包含文化底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在新时期不断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成果。
本次论坛的举办为各位专家学者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为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持续地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次论坛共包括主题报告、大会发言、分组讨论、专家代表发言四个环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侯惠勤教授发言 杨雨檬 曹洪滔/供图
侯惠勤教授为本次论坛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术的中国”的主题报告。
他指出,学术的中国,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开放、创新,中国特色和世界眼光完美结合的生气勃勃的哲学社会科学研发中心。他强调:
第一,学术的中国,就是努力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第一要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为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
第三,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方法论,就是要将其作为确定学科研究对象和学术研究的根本方法,开拓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
大会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秘书长、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朱继东研究员主持。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田心铭教授发言 杨雨檬 曹洪滔/供图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田心铭教授作了题为《理论创新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和以实践为基础的统一》的报告。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26日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理论和“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统一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新城教授发言 杨雨檬 曹洪滔/供图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新城教授指出,并不是所有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都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姜迎春教授发言 杨雨檬 曹洪滔/供图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姜迎春教授在题为《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 科学辨识错误社会思潮》的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金民卿研究员发言 杨雨檬 曹洪滔/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金民卿研究员作了题为《毛主席的主要矛盾学说及其在把握中国国情中的运用和发展》的报告。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发言 杨雨檬 曹洪滔/供图
田鹏颖教授的报告题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大逻辑》。
在分组讨论环节,专家学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就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方法论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话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专家代表发言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理论处处长郝清杰研究员主持。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肖明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锡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审林坚,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房广顺教授,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朱成全教授、郝清杰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哲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关于文化自信及四个自信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四个维度》、《经济学的最终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吗》的发言。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书林教授作大会总结报告。他对本次会议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本次会议表现了“务正业、讲学术、求科学”的崭新的会风。他对本次会议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与讨论进行了简要回顾与总结后指出,以侯惠勤、田心铭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大前辈为我们讲清楚了什么才是“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而田鹏颖、姜迎春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坚力量则为我们多方位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道。
其次,他指出本次会议集合了具有活力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是马克思主义学界的一场成功的团结的大会。学术界的成败、成就取决于学者之间的团结,团结不是折中,而是志同道合的合作、相互之间的谅解、顾大节不记小节的共同奋斗。本次会议集聚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年骨干、青年才俊、得到了媒体、杂志、学术刊物的大力支持,无疑是一场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大会。
最后,刘书林教授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推进工作要出实效,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吸收、吸纳学界的优秀成果,将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真正运用到步入崭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信息时代更需要推进并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普及工作,同时要对社会变革、生产关系的调整,包括调整的程度、频度、后果作出哲学的论证,从而在政治学上作出正确的回应。
本次论坛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其内容丰富,体现了高端性、前沿性、创新性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次盛会。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于加强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交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引领思潮、创新理论与凝聚力量的作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界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供稿:杨雨檬 曹洪滔
2017年08月29日 14: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杨雨檬 曹洪滔 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在东北大学成功举办
2017年08月28日 14:17 来源:辽宁日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在东北大学举行